智能制造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中的应用,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的提出,成熟于21世纪基于信息技术的“IntelligentManufacturing(智能制造)”的发展。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智能制造定义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,贯穿设计、生产、管理、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,具有信息感知、智慧优化自决策、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、系统与模式的总称。
1、智能制造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
长期以来,充足的劳动力以及低廉的劳动成本是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,在全球分工的情况下,带动了外国企业进入中国投资建厂和本地商品的大额出口,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,过去制造业拉动 GDP 明显,成功促进了经济的正向发展。然而,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,计划生育人口转化为劳动人口,人口红利出现拐点,2018年就业人口出现负增长,同比下降0.07%。同时,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薪酬,2007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劳动薪酬相对美国增长了2.6倍,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优势逐渐显现,将对我国制造业造成不小的冲击。在制造业比较优势减弱的情形下,智能化转型成为我国制造业重要出路。
我国制造业整体长期处于中低端,智能制造是我国的薄弱点。受益于经济全球化,凭借充足低廉劳动力与资源,我国制造业在短短几十年便有了长足的发展,但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,从事原材料的基础加工和中间产品的制造,在关键器件与核心技术上处于劣势,高附加值产品设计生产能力不足。但随着我国劳动力拐点出现,同时经济发展带动劳动薪酬提升,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减弱,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要性凸显,尤其是2018年中兴事件与中美贸易摩擦下美国的技术封锁后,掌握核心技术与智能制造必然是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向。
智能制造以战略的眼光从企业的供给端入手,加强生产流程与设备的整合创新,并从源头识别创新驱动因素,通过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,运用智能管理等手段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智能化的战略信息,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培植。智能制造在控制成本、提升效率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。
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业转型升级的钥匙。作为第四代工业革命,智能制造将给企业带来的是灵活的制造流程和生产方式,是对整个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,对智能制造更是有着重要意义,航天、先进设备等制造业对智能化有着更高的要求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提出了智能制造在十大重点领域的集成应用,直指智能制造。
2、发达国家开启智能制造计划,我国政策密集出台
全球分工的背景下,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关系到国家利润分配,智能制造作为新的产业趋势,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,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刺激政策,我国也推出《中国制造2025》以提高制造业地位。
中国制造2025,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,该概念在2014年被提出,2015年正式确认实施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计划通过“三步走”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:一步,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;二步,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;三步,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,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。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,《中国制造2025》提出攻克五大关键技术装备,推进十大领域集成应用。
近年来,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减弱,智能制造发展需求迫切,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更加需要智能制造提升产业链地位,《中国制造2025》将智能制造放在了国家战略高度,国内配套政策也相继发布,各省市政策也频繁落地。智能制造试点工作也在加速推进,遴选项目逐年增加,2016-2018年项目数目分别是60、97和99个,已经涵盖了92个行业类别。
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网站编辑即删除。
上一条:为什么说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核心?
下一条:现代批次解决方案有助于应对当今的市场挑战 |
返回列表 |